1月12日,安徽财经大学“雏菊法笺六尺队”在桐城六尺巷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和弘扬六尺巷所蕴含的“礼让”文化,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图1 团队成员在六尺巷前合影
活动当天,实践团队成员首先来到六尺巷历史文化展览馆,通过馆内丰富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详细了解了六尺巷的历史典故。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争执,张英得知后,回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深感惭愧,同样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一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礼让、包容的传统美德。团队成员还参观了六尺巷工作法展陈馆,探究法律在六尺巷基层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展陈馆内,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地呈现了“六尺巷工作法”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六尺巷工作法”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六尺巷”典故为文化渊源,将“和”“让”的理念融入到现代社会治理当中,通过“受理、调解、评议、公示、回访”等一系列规范流程,有效化解了众多基层矛盾纠纷。同时,对六尺巷内营业者以及长期居住的居民和小朋友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于六尺巷文化的看法以及对于社区治理的感受与建议。

图2 团队成员在六尺巷工作法纪念馆前合影
接着团队成员专访了桐城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主任毕大为。毕主任介绍,自2022年3月中心挂牌以来,已成功化解6000起矛盾纠纷,服务近25000名群众,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融入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获得群众和社会各界认可。该工作法借鉴中医“望闻问切”,通过“听、辨、劝、借、让、和”六个步骤,倾听群众诉求,明辨是非,借力调解,倡议互谅互让,真正解决问题。中心还依托各级平台,统筹各方力量,建成“一站式”解纷中心,实现全流程网上调解,提升调解成功率。毕主任表示,中心将继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调解效率和质量,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发挥更大作用,助力构建和谐社会。团队成员通过此次访谈,深刻感受到该中心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以及“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

图3 桐城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法。”团队通过网络宣传等形式力求将六尺巷礼让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图4 团队成员采访当地群众